2025年水泥制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综合方案
一、强化产能总量控制
严控新增产能规模
新建熟料线项目需执行更高标准的产能置换比例(建议2:1以上),2025年预计仅投产7条熟料线,2026年降至5条以下;
推动地方政府清理“僵尸产能”,将无效产能指标用于合规化产能补充,年减少熟料产能超2550万吨。
刚性淘汰落后产能
对3200吨/日以下干法窑等高能耗、低效率生产线实施强制性退出,避免“以停代关”现象;
运用环保节能标准(如碳排放、能耗限额)建立动态淘汰机制,2025年计划关停30条以上落后产线。
二、优化市场调控机制
深化错峰生产制度
将大窑年运转率控制在50%以下,部分省份执行季度开窑25天政策,减少熟料产量超15%;
建立跨区域协同错峰机制,避免局部市场低价倾销导致行业利润下滑。
提升产业集中度
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区域市场,目标2025年前十大企业市占率提升至75%;
建立行业并购基金,破解“买方压价、卖方抬价”僵局,加速低效产能出清。
三、推动技术升级与低碳转型
数智化与节能改造
推广六轴机器人巡检、智能温控系统,降低能耗成本20%以上,提升产线竞争力;
加快富氧燃烧、替代燃料等低碳技术应用,吨水泥碳排放目标降至600kg以下。
拓展高附加值产品
开发低碳水泥、特种水泥(如海洋工程水泥),将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25%;
延伸骨料、混凝土等产业链,实现从单一熟料生产向建材综合服务转型。
四、政策与市场协同治理
措施实施路径预期效果
中央监管强化建立产能置换全国审核平台,遏制地方政府“隐性批建”冲动82025年减少违规新增产能500万吨
价格自律机制由行业协会主导设立区域价格红线,对恶性压价企业实施产能核减5行业利润率恢复至5%以上
国际产能合作通过“一带一路”输出2000万吨过剩产能,配套技术标准服务4国内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0%
五、实施保障
动态监测体系:搭建产能、库存、价格大数据平台,预警区域性过剩风险;
财政专项支持:对主动退出产能企业给予每吨30元补偿,2025年预算安排50亿元;
行业协会赋能:组织企业签订去产能公约,建立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。
关键数据目标:到2025年底,全国水泥产能压减至35亿吨/年,产能利用率回升至68%;行业利润恢复至250亿元规模。
2025年水泥制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综合方案
一、强化产能总量控制
严控新增产能规模
新建熟料线项目需执行更高标准的产能置换比例(建议2:1以上),2025年预计仅投产7条熟料线,2026年降至5条以下;
推动地方政府清理“僵尸产能”,将无效产能指标用于合规化产能补充,年减少熟料产能超2550万吨。
刚性淘汰落后产能
对3200吨/日以下干法窑等高能耗、低效率生产线实施强制性退出,避免“以停代关”现象;
运用环保节能标准(如碳排放、能耗限额)建立动态淘汰机制,2025年计划关停30条以上落后产线。
二、优化市场调控机制
深化错峰生产制度
将大窑年运转率控制在50%以下,部分省份执行季度开窑25天政策,减少熟料产量超15%;
建立跨区域协同错峰机制,避免局部市场低价倾销导致行业利润下滑。
提升产业集中度
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区域市场,目标2025年前十大企业市占率提升至75%;
建立行业并购基金,破解“买方压价、卖方抬价”僵局,加速低效产能出清。
三、推动技术升级与低碳转型
数智化与节能改造
推广六轴机器人巡检、智能温控系统,降低能耗成本20%以上,提升产线竞争力;
加快富氧燃烧、替代燃料等低碳技术应用,吨水泥碳排放目标降至600kg以下。
拓展高附加值产品
开发低碳水泥、特种水泥(如海洋工程水泥),将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25%;
延伸骨料、混凝土等产业链,实现从单一熟料生产向建材综合服务转型。
四、政策与市场协同治理
措施实施路径预期效果
中央监管强化建立产能置换全国审核平台,遏制地方政府“隐性批建”冲动82025年减少违规新增产能500万吨
价格自律机制由行业协会主导设立区域价格红线,对恶性压价企业实施产能核减5行业利润率恢复至5%以上
国际产能合作通过“一带一路”输出2000万吨过剩产能,配套技术标准服务4国内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0%
五、实施保障
动态监测体系:搭建产能、库存、价格大数据平台,预警区域性过剩风险;
财政专项支持:对主动退出产能企业给予每吨30元补偿,2025年预算安排50亿元;
行业协会赋能:组织企业签订去产能公约,建立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。
关键数据目标:到2025年底,全国水泥产能压减至35亿吨/年,产能利用率回升至68%;行业利润恢复至250亿元规模。